全球健康圈
视界圈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案
2024-11-23
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发的慢性肾脏疾病,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,是造成慢性肾病及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(肾衰竭)的重要原因。临床上除糖尿病症状外,主要有水肿、大量蛋白尿、高血压等表现。目前,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为控制血糖和血压、减少蛋白尿。相比单纯西医治疗的局限性,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症使用中药汤剂具有增强疗效、减少副作用、延缓病情进展的独特优势。
中医古籍中并无糖尿病肾病病名的确切记载,但从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来看,与中医消渴病日久所并发的“尿浊”“肾消”“水肿”“肾劳”等相类似。刘完素在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中云:“肾消者,病在下焦,初发为膏淋,下如膏油之状,至病成而面色黧黑,形瘦而耳焦,小便浊而有脂。”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,出现倦怠乏力、腰酸腰痛等症状,属于中医“虚劳”“肾劳”的范畴。已故国医大师吕仁和将本病中医病名命名为“消渴病肾病”,不仅概括总结了本病的病机,更是体现了本病的发生发展。
查阅古籍,发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有诸多认识,普遍认可的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、后天饮食不节、久病失治、过度劳欲、情志失调,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《石室秘录·内伤门》说:“消渴之证,虽分上中下,而以肾虚致渴,无不同也。”古人认为正气亏虚是本病的根本原因。
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,脾肾亏虚为本,瘀血阻络为标。消渴病肾病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,《辨证录》载:“夫消渴之症,皆脾坏而肾败。”消渴病日久伤阴耗气,脾肾亏虚,气血津液运行受阻,气为血之帅,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,阴液亏涸则血行滞涩,积聚产生血瘀,加快本病的进展,故临床治疗中在补益脾肾的同时需适当应用活血化瘀之品。现将笔者治疗糖尿病肾病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。
张某,男,62岁,因“口干、多饮、多尿17年,加重伴腰痛、乏力1周”于2023年9月6日就诊。患者17年前因口干、多饮、多尿,于当地医院监测空腹血糖12.7mmol/L,诊断为2型糖尿病,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降糖治疗。5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,出现头晕、头胀闷、双下肢水肿、尿中带泡沫、倦怠乏力等症,于当地医院监测血压为163/102mmHg,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、肾小球滤过率等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肾病,调整治疗方案,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皮下注射控制血糖、缬沙坦胶囊降压。近1周患者口干、多饮、多尿症状加重,伴腰痛、倦怠乏力,自测空腹血糖波动在8~10mmol/L之间,晨起血压波动在120~140/60~80mmHg之间。刻下:倦怠乏力,腰酸腰痛,口干喜饮,夜尿频多,约3~4次,尿中可见泡沫,双下肢轻度水肿,大便干燥,舌质暗红边有齿痕,苔白,脉细涩。尿常规:尿蛋白(+++),尿微量白蛋白(晨尿)1835.9mg/L。空腹血糖7.79mmol/L;糖化血红蛋白9.4%。
诊断: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性肾病,中医诊断为消渴肾病(脾肾气虚兼瘀证)。
治则:补肾健脾,益气活血。
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:黄芪30g,太子参20g,地黄20g,山萸肉20g,山药20g,泽泻10g,茯苓15g,当归20g,葛根15g,水蛭5g,牛膝20,丹参15g,枳壳10g,升麻6g,玄参10g,麦冬15g,薏苡仁30g,白术10g,大黄5g,甘草6g。5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、晚饭后半小时服。同时予西医降糖、降压基础治疗: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(早20iu、晚20iu,皮下注射),阿卡波糖片50mg(口服,3次/日,每日三餐随第一口饭嚼服),缬沙坦胶囊80mg(晨起口服)。
站群论坛9月12日二诊:患者服药后自觉口干明显好转,倦怠乏力症状有所改善,腰部酸痛症状有所缓解,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,夜尿约3次,尿中泡沫减少,复查尿常规:尿蛋白(+),尿微量白蛋白(晨尿)806.8mg/L,空腹血糖6.6mmol/L。守上方去麦冬,加鸡血藤30g、桑枝10g、牡丹皮10g。14剂,煎服法同上。
9月26日三诊:患者腰酸痛、乏力症状明显好转,双下肢无明显水肿,夜尿1~2次,尿中泡沫明显减少。舌淡红,舌边齿痕减少,苔白,脉细。复查尿常规:尿蛋白(-),尿微量白蛋白(晨尿)197.4mg/L,空腹血糖6.5mmol/L。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减少,全身症状明显好转,大便正常。守上方去玄参、大黄、桑枝,余用药及剂量不变,继续服药巩固治疗1个月。
11月复查患者尿微量白蛋白(晨尿)恢复至正常水平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按 患者为中老年男性,糖尿病病程近20年,肾脏虚衰;加之平素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味,耗伤脾气,脾虚不能滋养先天之本(肾),终致脾肾两虚。脾气亏虚,失于运化,则倦怠乏力;腰为肾之府,肾虚则腰酸、腰痛;肾气亏虚,失于固摄,故尿频;肾虚气化失常,清浊不分,精微外泄,可见双下肢水肿、尿中带泡沫;脾肾亏虚日久,气血运行不畅,入血入络导致血瘀。舌质暗红、边有齿痕,苔白,脉细涩,均为脾肾气虚兼瘀之征。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利水消肿,联合太子参、地黄、山萸肉、山药健脾补肾,加用茯苓、白术、薏苡仁健脾利水消肿,泽泻、枳壳行气利水,麦冬、葛根、玄参生津止渴,当归、水蛭、丹参、大黄化瘀通络,牛膝补肾活血,升麻升举阳气,甘草补益中气、调和诸药。大黄除在临床上用其泄浊通腑之功,还取其行瘀之效,水蛭长于破血逐瘀、通利小便,同时也体现了中医针对“久病入络”特点的诊治思路。二诊时口干症状明显好转,在原方基础上去麦冬,加鸡血藤、牡丹皮活血,桑枝行气利水消肿。患者服药后尿蛋白显著减少,全身症状明显好转,双下肢无明显水肿,大便正常,考虑患者病久体虚,不可久用苦寒及泻下之品,故去玄参、大黄、桑枝,以免损伤胃气。
糖尿病肾病早期通常只表现为糖尿病的症状,临床上易被患者所忽视,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,病情的发展便不可逆,很快便进展成为终末期肾病,约为其他肾病进展速度的14倍。早期干预对延缓病情进展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,在中医合理辨证基础上“治病求本”,使脾肾强健,并以通络化瘀为辅,阻止血瘀积聚的形成和进展。使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,本案可为糖尿病肾病的论治提供思路。(宋立秋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中医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