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视野圈
影像圈子 王彦晖[8]讲方剂与舌象
2025-03-31
8、方剂与舌象
方证,是应用方剂的指征与证据,包括症状、体征。舌象是方证的重要组成部分,研究方证的舌象特征,对于正确使用方剂意义重大。
早在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中就有辨舌用药的记载,如《伤寒论》230条曰:“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苔者,可与小柴胡汤。”221条曰:“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……心中懊憹 ,舌上胎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”此后《敖氏伤寒金镜录》总结了36舌图,几乎每舌皆列出主治方药。如“第十九·白苔边黄舌:舌中见白苔,外则微黄者,必作泄,宜服解毒汤,恶寒者,五苓散。”“第二十五·中黄边白舌: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,必作烦渴呕吐之症,兼有表者,五苓散、益元散兼服,须待黄尽,方可下也。”“第二十六·黄苔黑点舌:舌见黄色而有黑点者,邪遍六腑,将入五脏也。服调胃承气汤下之,次进和解散,十救四五也。”“第三十二·边红黑心舌: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,如恶风,表未罢,用双解散加解毒汤相半,微汗之,汗罢即下。”至《舌鉴辨正》已扩充至149舌,几乎每舌都列有治法与方药,不但在治法上有所发展,而且也多结合症状予以辨证用药。如“第六·白苔黄边舌,如刮之净者,无病人也,刮不脱或不净者,是脾胃真热假寒,心肝肺膀胱为阳火逼迫,而移热于大肠也。其为病多咳痛,心胸热,小便涩,大便或结或泄热,或泻红白痢不等……大便结或泄者,宜调胃承气汤;红白痢者,宜芩连治痢汤。旧说拘于中白为寒证误也。”“第五十三·黄苔黑点舌,脏腑全热也,不论何病,均宜白虎汤(去粳米)与大承气汤间服不次急投,俟黑点退净者愈,若旧说投调胃承气后即进和解散,恐十难救一也。”清·石芾南《医原·温热辨舌心法》:“舌苔白而底绛,湿遏热伏也,须防变干,宜辛淡轻清泄湿透热,如三仁汤以蔻皮易蔻仁,稍佐滑石、淡竹叶、芦根之类以清化之。”清代温病学派,将辨舌用药的经验结合到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去,这是很大的进步。如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中焦篇第33条指出,“阳明温病,下后脉静身不热,舌上津回,十数日不大便,可与益胃、增液辈,断不可再与承气汤。下后舌苔未退净,微渴微热,面微赤,脉微数,日浅者亦与增液辈,日深而舌微干者,属下焦,用复脉法,勿轻与承气。”如此结合辨证,依据舌象用药用方之法,必然要准确得多。陈泽霖教授根据前人的经验,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积累,总结出很多辨舌用药的规律 ,如黄苔病人,一般多见于炎症感染,中医辨证多属内有郁热或火郁,大多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;黑苔焦干起裂,多见于长期感染发热病人,可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,重者可用清瘟败毒饮;舌质淡白者,大多可用益气温阳法,常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;地图舌多见于过敏体质的小儿,常伴有湿疹、哮喘……用河车大造丸给过敏小儿长服,常可使其哮喘少发或痊愈,同时地图舌也消失。虽然上述这种单凭舌象立法处方的做法,未免失之全面,应该提倡四诊合参、辨证论治,但是这些辨舌用药的经验,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。
笔者认为,舌象对于正确使用方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,尤其是清热类方剂、温阳类方剂、祛湿类方剂、化痰类方剂、活血化瘀类方剂等。例如,舌红苔黄燥,是使用白虎汤的重要指征;舌淡白或淡嫩,苔白润,是使用四逆汤、理中汤的重要指征;舌红苔黄腻,是使用甘露消毒丹的重要指征;白腻苔或白厚腻苔是使用平胃散、二陈汤的重要指征;舌紫,或有瘀斑瘀点,或舌下络脉瘀紫,是使用桂枝茯苓丸、血府逐瘀汤的重要指征。有时候,舌象甚至是使用方剂的决定性指征。何宽其曾治疗一例“干咳2个月”的患者 ,前医据“干咳”诊为燥邪犯肺、肺津亏损,予以沙参麦冬汤、玄麦甘桔汤及川贝枇杷糖浆等治疗无效,何宽其据“舌紫苔厚腻黄白相兼”诊为湿热蕴肺、瘀血内阻,予以千金苇茎汤合三拗汤加味治疗而获效。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曾治疗一例“口渴3个月多”的患者 ,前医给予养阴生津剂,2周未效,继而改用消火养阴药,仍未效,孟老据“舌苔白腻,脉濡,全身常感乏力,大便偏溏”辨为湿困脾虚证,投以芳燥化湿、理脾升清的方药而获愈。
8.1 解表剂与舌象
8.1.1 麻黄汤与舌象
组方: 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炙甘草。
舌象: 舌淡白或淡红,苔薄白润。典型舌象见图256。
图片
图256 舌淡,薄白苔
症状和体征: a.恶寒重,发热轻,头身疼痛;b.无汗而喘;c.脉浮或浮紧。
按: 麻黄汤证,由于病程短,舌象变化常不明显,诊断主要依靠症状。外感病初期,咽部望诊非常重要。麻黄汤证的咽部通常不会红肿、扁桃体也不肿大。另外,根据临床观察,咽痒也常见于麻黄汤证。
8.1.2 桂枝汤与舌象
组方: 桂枝、芍药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舌象: 舌淡白或淡紫,苔薄白。典型舌象见图257。
图片
图257 舌淡紫,苔薄白润
症状和体征: a.自汗,恶风,发热或自觉热感;b.上冲感,动悸感,肌肉拘急疼痛;c.脉浮缓无力。
按: 舌象对桂枝汤证的诊断意义较大。桂枝汤证的患者身体通常较为虚弱。
8.1.3 银翘散与舌象
组方: 连翘、银花、苦桔梗、薄荷、竹叶、生甘草、荆芥穗、淡豆豉、牛蒡子、鲜芦根。
舌象: 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黄稍干。典型舌象见图258。
图片
图258 舌尖红,苔黄而干
症状和体征: a.发热无汗,或有汗不畅,微恶风寒;b.头痛口渴,咽喉红肿疼痛,咳嗽;c.脉浮数。
按: 舌尖红、苔薄黄是典型的银翘散证舌象,一旦出现,对银翘散证的诊断价值很大。但是根据笔者的临床观察,银翘散证的咽部望诊表现往往比舌象出现得更早,而且更敏感。银翘散证的咽部望诊常表现为咽部红肿,或扁桃体肿大(小儿常见)。咽痛也是银翘散证常见的症状,这与麻黄汤证的咽痒相对,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。发热,微恶风寒,根据临床实际,并非使用银翘散的绝对指标,所以只是一个或见症。笔者体会到,兼有气郁化火的银翘散证者,更适合使用升降散(大黄、姜黄、蝉蜕、白僵蚕),尤其是兼有便秘者,疗效甚好。
8.2 泻下剂与舌象
8.2.1 大承气汤与舌象
组方: 大黄、枳实、厚朴、芒硝。
舌象: 舌质红而苍老,苔黄燥起刺,或焦黑燥裂。典型舌象参见“4.2.2阳明腑证与舌象”、“7.3.1.1大黄与舌象”。
图片
症状和体征: a.阳明腑实证。大便不通,频转矢气,脘腹痞满,腹痛拒按,按之硬,甚或潮热谵语,手足濈然汗出。b.热结旁流。下利清水,色纯青,脐腹疼痛,按之坚硬有块。c.里热实证之热厥、痉病或发狂等。d.脉滑实或沉实。
按: 舌象对大承气汤证的诊断作用较大。便秘不是使用承气类方的绝对指标,吴又可在《瘟疫论·注意逐邪勿拘结粪》中说“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,非专为结粪而设也。”
8.2.2 大黄附子汤与舌象
组方: 大黄、附子、细辛。
舌象: 舌淡白,苔白厚。典型舌象见图259。
图片
图259 舌淡白而暗,苔白厚腻
症状和体征: 腹痛便秘,胁下偏痛,发热,手足厥逆,脉实。
按: 大黄附子汤证的病机是寒、积,舌象对本方证的诊断非常重要。临床上有阳气虚弱,大肠温运无力引起的便秘,表现为舌淡少苔,治疗应用温阳润肠的济川煎。
8.3 和解剂与舌象
8.3.1 小柴胡汤与舌象
组方: 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生姜、人参、炙甘草、大枣。
舌象: 舌淡红,苔薄白,或苔少。典型舌象见图260。
图片
图260 淡红舌,薄白苔,中部苔少
症状和体征: a.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,或胆囊部明显压痛;b.发热或低热持续,呈寒热往来;c.心烦喜呕,或呕吐,口苦,默默不欲饮食;d.脉弦。
按: 苔少。症状、体征和脉象,在小柴胡汤证的诊断中,比舌象更重要。临床使用柴胡和柴胡类方的主要指征有:胆经循行部位——侧头部、肩颈部、胸胁部、腰胯、少腹部、腹股沟、下肢外侧等部位出现胀闷、疼痛、牵掣感、感觉异常、肿块、结核等;情绪波动大,常感郁闷,情绪低落;脉弦细,或沉弦细。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极为广泛,可以参阅相关书籍。苔少。症状、体征和脉象,在小柴胡汤证的诊断中,比舌象更重要。临床使用柴胡和柴胡类方的主要指征有:胆经循行部位——侧头部、肩颈部、胸胁部、腰胯、少腹部、腹股沟、下肢外侧等部位出现胀闷、疼痛、牵掣感、感觉异常、肿块、结核等;情绪波动大,常感郁闷,情绪低落;脉弦细,或沉弦细。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极为广泛,可以参阅相关书籍。
8.3.2 蒿芩清胆汤与舌象
组方: 青蒿、淡竹茹、仙半夏、赤茯苓、黄芩、生枳壳、陈广皮、碧玉散(滑石、甘草、青黛)。
舌象: 舌淡红,或尖红,或舌红,苔白腻或黄腻而厚。典型舌象见图261。
图片
图261 舌紫红,苔黄腻
症状和体征: a.发热,或潮热;b.口苦,胸闷,胸胁胀痛,胃脘痞胀,食欲缺乏,恶心欲吐;c.脉滑数或弦数。
按: 蒿芩清胆汤是治疗一切外感和内伤病中湿热内蕴所致发热的主方,舌象对本方证的诊断非常重要。一般临床见到“发热或潮热,舌淡红或红或舌尖红,苔黄腻或淡黄腻”,即可放心大胆地使用蒿芩清胆汤。
8.3.3 逍遥散与舌象
组方: 柴胡、芍药、当归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薄荷、煨姜。
舌象: 舌淡红或舌淡,苔薄白或少而润。典型舌象见图262。
图片
图262 舌淡白、嫩、边有齿痕, 苔薄白而润
症状和体征: a.胸胁苦满或胸胁痛,腹痛、腹胀,食欲缺乏;b.女性月经痛,经前乳房和小腹胀满或头痛,或月经周期先后无定期;c.寒热往来,四肢末端厥逆,或浮肿;d.脉弦细或弦而虚。
按: 逍遥散证是脾虚肝郁证,因为脾虚,所以舌苔少,右关脉虚,因为肝郁,故左关脉弦。
8.3.4 半夏泻心汤与舌象
组方: 黄连、黄芩、半夏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、大枣。
舌象: 舌淡白或淡红,苔黄腻或黄白相兼,薄或稍厚。典型舌象见图263。
图片
图263 舌淡白而嫩、偏暗,苔黄腻
症状和体征: a.上腹部满闷不适,有轻度胀痛,但按之无抵抗感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或便秘、肠鸣等胃肠道症状;b.烦躁、内热感、失眠、多梦;c.脉弦数。
按: 半夏泻心汤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半夏泻心汤证主要表现为“呕”、“痞”、“利”,其中“痞”是最重要的。“痞”指胃脘痞满、胀满或胀痛;“呕”指恶心、呕吐、嗳气、泛酸或呃逆;“利”指腹泻、肠鸣或便秘。从病机上解释半夏泻心汤证,一般用寒热错杂或辛开苦降的理论,实质上是内伤病中一个气滞严重的中焦湿热证。舌象在判断半夏泻心汤证的寒热偏盛时有重要作用,观察两者的消长,对正确掌握半夏泻心汤中芩连、姜夏两个方根的剂量比例,具有重要作用。运用半夏泻心汤的关键是把握好健脾(人参/大枣/甘草)、苦降(黄连/黄芩)、辛开(半夏/干姜)三组药的关系,苦降药物靠舌质、舌苔来决定,如果舌红苔黄厚,这组药要重下,反之要减少;辛开药物与苦降药物成反比,辛开药多,苦降药少,气机上升,反之气机下降;健脾药物根据脾虚的程度来决定,如果脾虚严重,参枣药量要加大,反之要减少甚至不用。
8.4 清热剂与舌象
8.4.1 泻白散与舌象
组方: 地骨皮、桑白皮、炙甘草、粳米。
舌象: 舌尖红或舌稍红,苔稍厚。典型舌象参见“7.2.5.2地骨皮与舌象”。
图片
症状和体征: 肺热咳嗽,甚则气急欲喘。脉象不拘。
8.4.2 白虎汤与舌象
组方: 生石膏、知母、炙甘草、粳米。
舌象: 舌质红,舌面干,苔少或黄燥,或白燥,或干黑有芒刺。典型舌象见图264。
图片
图264 舌红,苔黄厚而燥
症状和体征: 外感病中壮热面赤,烦渴引饮,汗出恶热,甚则神昏谵语,脉洪大或滑数有力。
按: 典型的白虎汤证通常有“四大”:大热、大汗、大渴、脉洪大。但临床使用时,不必拘泥于此,抓住胃热炽盛这个病机即可。舌象对本方证诊断价值很大。
8.4.3 清营汤与舌象
组方: 犀角(现用水牛角)、生地黄、玄参、竹叶心、麦冬、丹参、黄连、金银花、连翘。
舌象: 舌绛而干。典型舌象见图265。
图片
图265 舌绛,无苔而干
症状和体征: 身热夜甚,神烦少寐,时有谵语,口渴或不渴,或斑疹隐隐,脉细或细数。
按: 舌象对清营汤证的诊断有重要作用。
8.4.4 犀角地黄汤与舌象
组方: 犀角(现用水牛角)、生地黄、芍药、牡丹皮。
舌象: 舌绛,少苔而干。典型舌象见图266。
图片
图266 舌绛,无苔而干
症状和体征: a.热伤血络,出现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等;b.蓄血留瘀,出现善忘如狂,漱水不欲咽,胸中烦痛,自觉腹满,大便色黑易解等;c.热扰心营,出现昏狂谵语,斑色紫黑;d.脉细数。
按: 犀角地黄汤,目前笔者广泛运用于皮肤科疾病的治疗,如荨麻疹、湿疹、结节性红斑、痤疮等,取得了明显的疗效,应用时要紧抓血分热毒这一病机。热毒较盛者,生地黄的用量可加大,可用至50~100g,为预防生地黄引起的腹泻,可配以炒白术、焦白术、炒苍术、生姜等药物。
8.4.5 黄连解毒汤与舌象
组方: 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。
舌象: 舌红稍暗,苔黄厚。典型舌象参见“7.2.2.2黄连与舌象”。
图片
X线超市症状和体征: a.大热烦躁,口燥咽干,错语,不眠;b.热病吐血,衄血,或热甚发斑;c.身热下痢,湿热黄疸;d.外科痈疽疔毒,小便黄赤;e.脉数有力。
按: 舌象对黄连解毒汤证的诊断价值很大,是应用本方的重要指征。“6体质与舌象”一节中论述的“实热质”体质,也是应用本方的指征之一。
8.5 温里剂与舌象
8.5.1 理中丸与舌象
组方: 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白术。
舌象: 舌质淡嫩,苔薄白润。典型舌象见图267。
图片
图267 舌淡胖嫩,苔白润
症状和体征: a.腹满腹胀,呕吐下利,大便稀溏,食欲缺乏,心下痞硬,或涎唾多而清稀;b.畏寒喜温,精神委靡,口不干渴或口干不思饮;c.脉细、虚、缓、弱,尤其是右关部。
按: 舌象对理中汤证的诊断非常重要。临床使用理中汤时,只要抓住“干姜舌”和“腹痛、腹满、腹泻、食欲缺乏”等消化系统症状,即可放胆应用。“阳虚质”体质,是应用本方的指征之一。
8.5.2 四逆汤与舌象

组方: 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。
舌象: 舌质淡或暗淡,舌体多胖嫩,舌苔白腻或白滑。典型舌象见图268。
图片
图268 舌淡白,苔灰白相兼而润
症状和体征: a.畏寒,四肢厥冷,尤其是下半身及膝以下清冷不温;b.精神委靡,倦卧欲寐;c.脉微、细、沉、迟。
按: 舌象是使用此方的关键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8.6 补益剂与舌象
8.6.1 四君子汤与舌象
组方: 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。
舌象: 舌淡嫩,苔薄白而少。典型舌象见图269。
图片
图269 舌淡红而嫩,苔薄白而少
症状和体征: 面色 白或萎黄,语声低微,四肢无力,食少或便溏。脉虚、细、缓。
按: 舌象和脉象对本方证的诊断较有价值。本方证与理中汤证相比,寒象不显。“气虚质”体质可作为应用本方的参考。
8.6.2 六君子汤与舌象
组方: 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陈皮、半夏。
舌象: 舌淡或淡红,苔白腻。典型舌象见图270。
图片
图270 舌淡红,白腻苔
症状和体征: 纳呆或纳少,恶心呕吐,胸脘痞闷,大便稀溏,或咳嗽痰多稀白。脉虚、弱、缓。
8.6.3 补中益气汤与舌象
组方: 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炙甘草、当归、橘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舌象: 舌淡或淡嫩,苔白。典型舌象见图271。
图片
图271 舌淡嫩稍紫,舌边有齿痕,苔薄白
症状和体征: a.脾胃气虚,表现为发热、自汗出、渴喜温饮、少气懒言、体倦肢软、面色 白、大便稀溏;b.气虚下陷,表现为脱肛、子宫脱垂、久泻、久痢等;c.脉弱、沉细、虚。
8.6.4 四物汤与舌象
组方: 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干熟地黄。
舌象: 舌淡白或淡嫩,苔薄白稍干。典型舌象参见3.3.1.1“血虚与舌象”。
图片
症状和体征: a.面色淡白或苍白或萎黄,眼睑、口唇、爪甲颜色淡白;b.头晕,或见眼花、两目干涩,心悸,多梦,健忘,神疲,手足发麻;c.妇女月经量少、色淡、延期甚或经闭;d.脉细、虚。
8.6.5 六味地黄丸与舌象
组方: 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干山药、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。
舌象: 舌稍红或淡红,稍瘦薄,苔少而干。典型舌象见图272。
图片
图272 舌淡红,苔少而干
症状和体征: a.腰膝酸软,头目眩晕,耳鸣耳聋,盗汗遗精,小儿囟门迟闭;b.骨蒸潮热,手足心热,或消渴,或虚火牙痛,口燥咽干;c.脉细数。
按: 舌象对阴虚证的诊断非常重要,但症状对肾虚证的诊断非常重要。
8.6.6 肾气丸与舌象
组方: 干地黄、山药(薯蓣)、山茱萸、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桂枝、附子等。
舌象: 舌质淡,稍瘦薄,苔薄白润。
365站群典型舌象见图273。
图片
图273 舌淡胖嫩、偏暗,苔薄白
症状和体征: a.腰腹疼痛,小腹或拘急疼痛,或麻木,或软弱无力;b.浮肿,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,多尿;c.痰液、唾液、白带等量多而清稀如水;d.严重的疲劳倦怠感,肌肤虚浮,或有水肿,手足常怕冷畏寒,时常出现烦热感;e.脉沉细,尺部尤甚。
按: 舌象对阳虚证的诊断非常重要,但症状对肾虚证的诊断非常重要。“阳虚质”体质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之一。
8.7 安神剂与舌象
8.7.1 朱砂安神丸与舌象
组方: 朱砂、黄连、炙甘草、生地黄、当归等。
舌象: 舌尖红或舌质红,苔薄黄而干。典型舌象见图274。
图片
图274 舌尖红,苔薄黄
症状和体征: 心烦神乱,失眠,多梦,怔忡,惊悸,胸中自觉懊 ,脉细或数。
按: 舌象对本方证诊断价值较大。
8.7.2 酸枣仁汤与舌象
组方: 酸枣仁、甘草、知母、茯苓、川芎。
舌象: 舌淡白或淡红,苔薄白。典型舌象见图275。
图片
图275 舌淡白、舌尖红,苔薄白而干(此处舌尖红仅为失眠之征,不是心火亢盛之征)
症状和体征: a.睡眠障碍,或失眠,或多梦、噩梦惊醒,或睡眠浅而易醒;b.性情急躁,易心烦、心悸,容易紧张、兴奋;c.脉弦细。
8.8 理气剂与舌象
柴胡疏肝散与舌象
组方: 柴胡、芍药、枳壳、炙甘草、川芎、陈皮、香附。
舌象: 舌淡或淡红,苔薄白。典型舌象见图276。
图片
图276 舌淡嫩偏暗,苔薄白
症状和体征: 胁肋疼痛,胸闷喜太息,情志抑郁易怒,或嗳气,脘腹胀满,脉弦、弦细或沉弦细。
按: 症状、体征和脉象对本证中肝气郁结病机的诊断有重要意义。舌象对病性偏寒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。
8.9 理血剂与舌象
8.9.1 血府逐瘀汤与舌象
组方: 柴胡、芍药、枳壳、甘草、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生地黄、桔梗、牛膝。
舌象: 舌质紫暗,或舌质有瘀斑瘀点,或舌下络脉瘀紫,苔薄白。典型舌象见图277。
图片
图277 舌紫暗,苔薄白而润
症状和体征: a.疼痛部位多固定,出血易凝固,色紫黑;b.面色晦暗,精神不安,失眠,烦躁,甚至发狂;c.女性月经延期,经色暗黑,血块多,痛经;d.脉细涩。
按: 舌象对本方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,尤其是舌质和舌下络脉变化。“瘀血质”体质也是使用本方的指征之一。
8.9.2 温经汤与舌象
组方: 吴茱萸、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麦冬、半夏、人参、阿胶、桂枝、牡丹皮、生姜、甘草。
舌象: 舌质淡暗,或淡嫩紫,苔薄白润。典型舌象见图278。
图片
图278 舌淡紫,苔少
症状和体征: a.月经不调,经色暗淡,或有血块,痛经,不孕症;b.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、自汗,午后有发热感,或有头痛、恶心;c.腹壁薄而无力,小腹部拘急、疼痛或腹胀感;d.脉细涩。
按: 舌象对本方证诊断价值较大。临床使用本方时,要紧抓“虚”、“寒”、“瘀血”证素。
8.10 治风剂与舌象
8.10.1 川芎茶调散与舌象
组方: 川芎、荆芥、白芷、羌活、甘草、细辛、防风、薄荷、清茶。
舌象: 舌淡或淡红,苔薄白。典型舌象见图279。
图片
图279 舌淡紫,苔薄白
症状和体征: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,恶寒发热,目眩鼻塞,脉浮或紧。
按: 本方证的舌象常无特殊变化,因而症状的诊断价值比舌象大。
8.10.2 天麻钩藤饮与舌象
组方: 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山栀子、黄芩、川牛膝、杜仲、益母草、桑寄生、首乌藤、朱茯神。
舌象: 舌偏红,苔薄黄或黄。典型舌象见图280。
图片
图280 舌紫红,苔黄
症状和体征: 头痛头胀,头晕,目眩,目胀,头重脚轻感,失眠,心烦,口苦,时有肢体麻木感,脉浮弦,或弦大有力。
按: 在本方证的诊断指标中,脉象和症状的重要性大于舌象。
8.11 治燥剂与舌象
8.11.1 杏苏散与舌象
组方: 紫苏叶、半夏、茯苓、前胡、苦桔梗、枳壳、甘草、生姜、橘皮、杏仁、大枣。
舌象: 舌淡或淡红,苔白稍干。典型舌象见图281。
图片
图281 舌淡红,苔白稍干
症状和体征: 头微痛,恶寒无汗,咳嗽痰少,鼻塞咽干,脉浮,稍紧。
按: 外感病早期的病史和舌象、脉象的综合判断是本方证诊断的关键。
8.11.2 沙参麦冬汤与舌象
组方: 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生甘草、冬桑叶、生扁豆、天花粉。
舌象: 舌红苔少,舌面少津。典型舌象见图282。
图片
图282 舌红,苔少而干
症状和体征: 咽干口渴,口唇干燥,或干咳少痰,或低热,脉细数。
按: 舌象对本方证的诊断价值较大。“阴虚质”体质,可作为使用本方的参考。
8.12 祛湿剂与舌象
8.12.1 平胃散与舌象
组方: 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甘草。
舌象: 舌淡或淡红,苔白厚腻。典型舌象见图283。
图片
图283 白厚腐腻苔
症状和体征: a.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,口淡无味,呕吐恶心,嗳气吞酸,常多自利;b.肢体沉重,头重痛,怠惰嗜卧;c.脉细、缓、濡。
按: 舌象尤其是舌苔变化,对本方证的诊断意义非常重要。
8.12.2 千金苇茎汤与舌象
组方: 苇茎、薏苡仁、冬瓜子、桃仁。
舌象: 舌尖红或舌红,苔黄腻或淡黄腻。典型舌象见图284。
图片
图284 舌前部红,苔薄黄腻
症状和体征: 咳嗽,或咳吐腥臭痰,脉濡缓。
按: 千金苇茎汤是治疗湿热蕴肺和肺痈的常用方剂。
8.12.3 三仁汤与舌象
组方: 杏仁、飞滑石、白通草、白蔻仁、竹叶、厚朴、生薏苡仁、半夏。
舌象: 舌淡红或舌尖红,苔白腻或淡黄腻或黄腻。典型舌象见图285。
图片
图285 舌尖红,苔薄黄腻
症状和体征: 头痛恶寒,身重疼痛,面色淡黄,脘腹痞胀,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,脉濡缓。
按: 舌象尤其是舌苔变化,对本方证的诊断意义很大。
8.12.4 甘露消毒丹与舌象
组方: 飞滑石、绵茵陈、淡黄芩、石菖蒲、川贝母、木通、藿香、射干、连翘、薄荷、白豆蔻。
舌象: 舌质红,苔黄腻或黄厚腻。典型舌象参见“6.6湿热质与舌象”。
图片
症状和体征: 发热困倦,胸闷腹胀,肢酸咽肿,身黄,颐肿口渴,小便短赤,吐泻,淋浊,脉滑数。
按: 舌象尤其是舌苔变化,对本方证的诊断意义非常重要。临床使用本方时,要紧抓“湿热并重”这一病机特点。“湿热质”体质也可作为应用本方的参考。
8.12.5 五苓散与舌象
组方: 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白术、桂枝。
舌象: 舌质淡或淡红,舌体胖或有齿印,苔薄白润滑。典型舌象见图286。
图片
图286 舌淡胖而嫩、边有齿痕,苔白滑
症状和体征: a.小便不利,口渴多饮,发热,有浮肿倾向;b.水入即吐,泄泻,头晕,头痛;c.脉象不拘。
按: 舌象对本方证的诊断意义很大。本方是机体水液调节剂,临床使用本方时,“口渴、小便不利、浮肿”是重要指征。
8.12.6 真武汤与舌象
组方: 茯苓、白术、芍药、附子、生姜。
舌象: 舌淡胖,苔白润滑。典型舌象见图287。
图片
图287 舌淡嫩紫、边有齿痕,苔薄少而润
症状和体征: a.头晕目眩,心悸,震颤,畏寒,肢体浮肿;b.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喜暖恶寒,下肢冷痛,下利,或咳,或呕吐;c.肢体疼痛,麻木或痿跛不用,精神倦怠;d.脉沉细,或微细无力。
按: 舌象对本方证的诊断意义重要。临床使用本方时,要紧抓“阳虚、水饮”两个证素。
8.13 祛痰剂与舌象
8.13.1 二陈汤与舌象
组方: 半夏、橘红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生姜、乌梅。
舌象: 舌淡或淡红,苔白润或白腻。典型舌象参见“7.8.1陈皮与舌象”。
症状和体征: 痰多色白易咳,胸膈痞闷,恶心呕吐,肢体困倦,或头眩心悸,脉滑。
按: 舌苔腻对本方证的诊断价值较大。
8.13.2 温胆汤与舌象
组方: 半夏、竹茹、枳实、陈皮、炙甘草、茯苓、生姜、大枣。
舌象: 舌淡红,苔白腻。或舌两边有“肝郁线”。典型舌象见图288。
图片
图288 舌淡紫,苔白腻
症状和体征: a.胆怯易惊,惊悸不宁,失眠多梦,烦躁不安,口苦,胸胁闷胀,善太息;b.头晕目眩,呕恶,胃脘痞胀,吐痰涎;c.脉弦滑。
按: 本方证的证素是气滞、痰证和气逆,是治疗睡眠不足、七情失调导致的各种早中期内伤病证之要方,可称为内伤杂病第一方。本方证的证素是气滞、痰证和气逆,是治疗睡眠不足、七情失调导致的各种早中期内伤病证之要方,可称为内伤杂病第一方。
8.13.3 小青龙汤与舌象
组方: 麻黄、桂枝、细辛、芍药、干姜、甘草、五味子、半夏。
舌象: 舌淡白或淡红,苔白滑。典型舌象见图289。
图片
图289 舌淡白、胖嫩,苔白滑
症状和体征: a.咳喘,痰液清稀或呈水样,量较大,或鼻塞、打喷嚏、流清水样鼻涕;b.恶寒,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,发热或不发热,平时无汗,咳喘时可有汗出;c.脉滑或浮滑。
按: 舌象对本方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。“咳喘,痰液或鼻涕清稀量多”是应用本方的关键点。本方证的病性证素为“寒、痰(饮)”。
8.14 消导化积剂与舌象
8.14.1 保和丸与舌象
组方: 山楂、神曲、半夏、茯苓、陈皮、连翘、莱菔子。
舌象: 舌淡红,苔厚腻。典型舌象参见“7.9.1山楂与舌象”、“7.9.2神曲与舌象”。
图片
图片
症状和体征: 脘腹痞满胀痛,嗳腐吞酸,恶食呕逆,或大便泄泻,泄下酸腐之物,脉滑。
按: 舌苔厚腻和伤食史对本方证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。
2025.01.22.xz整理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